您所在位置:首页  >  县·区·开发区  >  邕宁区  >  媒体聚焦 > 正文

“板房精神”谱写永不止步的邕宁故事

2016-12-05 07:00 来源:365体育网址-南宁日报 作者:邕宁区委宣传部

    ▲邕宁区政府大院板房中忙碌的身影。

    新乐村第一书记到大化移民家中查看指导食用菌栽培。

    梁村征地拆迁工作组正在向村民宣传园博会项目,解释征地政策。

    帮扶干部李俊裕与帮扶贫困户韦明存商量养猪事宜。

   那利村“1+3”驻村工作组利用晚上时间整理不稳固住房建设申请材料。

  在邕宁区机关大院里,有一排不太起眼的简易板房。这些板房没有任何装饰,最大不过20多平方米,最小的10平方米,每间板房放置着几张桌椅,门后或角落随处可见简易折叠床。雨天,滴滴答答的雨声在屋顶变成了“奏鸣曲”,但这并不妨碍城区党员干部在这里办公。简陋的板房是邕宁区机关大院最忙碌的办公地点之一,它们静静地接受烈日风霜的洗礼。诞生于不起眼角落里的“板房精神”不断提炼升华、延伸拓展,谱写了一个又一个“邕宁奋斗故事”——

  从邕宁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先锋示范城区活动,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今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县乡两级集中换届,以及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精准扶贫、新区开发工作,几乎邕宁区每年重大活动的大本营都安扎在此。这里就像是“特战部”,承担了邕宁区党委、政府交办的诸多急难险重任务;更像是“炼金炉”,一批批党员干部在这艰苦的磨炼和重重的考验中不断砥砺成长,最终走向城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重要岗位。

  “板房精神”是绝不止步的进取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

  深夜11点,邕宁区政府大院的板房里依旧灯火通明,几名干部正在里面忙碌着,有的在办公桌前伏案整理台账,有的在打印机前印着材料,有的在热烈地交流探讨……这样的“剧情”,在板房天天上演。

  多年以来,这排板房承担着邕宁一项又一项重要中心工作,也圆满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板房的灯光见证了邕宁近年来党建创新的探索历程,也折射出了邕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

  “脱贫攻坚是我们邕宁的头等大事。城区新一届党委、政府已将之列为‘天字一号工程’。充分发挥党建引擎作用,助推城区精准扶贫,是城区党委交给我们的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对我们,也是对城区全体党员干部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又一次考验。”面对这次考验,已经在板房工作了3年的谭东逸表示坚决不辱使命。

  靠着进取之志、求新之勇,邕宁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脱贫攻坚一线,创新推出“45678”(一般干部职工联系4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联系5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联系6户贫困户、副处级干部联系7户贫困户、正处级干部联系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和“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打响了党员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冲锋陷阵的决战号角。深入开展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三同”活动,全城区42名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进村入户开展夜访、参加劳动、收集意见,积极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根据“45678”精准帮扶活动要求,全城区1570名党员领导干部职工与6803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全体党员帮扶干部佩戴党徽、亮出身份,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宣传帮扶政策、解决各类问题,形成“脱贫攻坚、人人有责”良好氛围。积极探索新模式,在各村创新组建“五人议事小组”,由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乡镇班子包村领导担任组长,城区帮扶单位分管领导、村“两委”主要领导和扶贫专干担任成员。为强化党员作用发挥,要求组长、副组长必须由党员来担任,并建立协商议事制度,要求“五人议事小组”每周至少集中开会研究帮扶工作一次,及时解决脱贫攻坚遇到的“绊脚石”。同时,“五人议事小组”需协助抓好该村党组织建设,真正让农村党支部发挥攻坚堡垒作用。

  在新区开发建设一线,整合建立邕宁新兴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实行处级领导干部分片包抓制度,选派350多名干部深入项目一线,大力推进新区征地拆迁、安置回建各项工作。为推动第十二届园博会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第一时间在指挥部和各工作队成立临时党组织,充分发挥项目涉及的5个村级党支部及党员带动作用,提前10天完成了5000多亩征地任务,得到了区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邕宁区就是凭着这股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推出一个个实招,探索出一条党建促中心工作的新路子。

  “板房精神”是绝不畏难的斗志

  耐心、宽容和理解,铺就了征地拆迁的成功之路。

  在邕宁区的许多重点项目现场,总能看到板房的影子——有的建在工地上,俨然一座攻坚克难的堡垒;有的扎在党员干部心里,俨然一面勇往直前的旗帜。

  6月初的一个晚上,邕宁区蒲庙镇梁村村委会议室灯火通明,邕宁区安监局副局长李盛雄和7名组员一起,正在详细解读桌面的两份图纸,对面坐着的,是梁东郊等10位梁村村民代表。这两张图纸是南宁市国土局分别于1989年、2006年对梁村和公曹村的地界勘测图。

  今年4月下旬,南宁市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承办权,选址就在邕宁顶蛳山,园博会项目需征收土地面积5250亩,房拆面积2.5万平方米。市委、市政府要求邕宁区在今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项目征地任务。

  使命必达,邕宁区党委、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项目攻坚指挥部,从城区各单位抽调61名具有丰富安置回建、征地拆迁工作经验的干部组建了1个安置回建和7个征地拆迁工作队。李盛雄便是梁村征地拆迁工作队中的一员,也是工作组组长。

  由于梁村与相邻的公曹村存在部分土地争议,个别村民曾扬言如工作组测量公曹村纠纷土地,梁村村民将不配合工作组开展征地各项工作。一边是工作时限迫在眉睫,一边是村民不配合,李盛雄和他的工作组并没有被吓倒。他多次到城区调处办、法制办及市国土局档案馆调阅及调取有关资料,着力协调纠纷问题。

  经过多方核查及耐心细致地调解、动员,梁村工作组顺利将两村的土地争议面积由500多亩厘清减至100多亩,并与公曹村工作组合力完成了全部争议土地的双向签约。

  “之前工作队向我们宣传了很多园博会的好处。这么大的项目建在我们家门口,我们是很欢迎的。现在他们帮我们把问题理清楚了,我们很满意,当然要支持。”梁村13队村民梁东郊在签约时说。

  “在我们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中遇到再严重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正常的,但你不能因为怕而不去做。只要你敢面对,会想办法,把工作做到位,把问题理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有理有据,有情有法,我们的群众也是明理的。”多年征地拆迁一线工作的历练,让李盛雄可以直面挑战、沉着应对。

  如同李盛雄和梁村工作队一般,其他工作队及工作队员上下一心,保持直面压力、迎难而上的勇气,主动放弃周末,以决战冲刺的速度,不辞辛苦,连续作战。白天走家入户与村民沟通,晚上召开户主会议,认真听取村民签约诉求,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全力协调解决问题,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最终,邕宁区提前10天完成征地任务。

  “板房精神”是绝不放弃的坚守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板房的条件虽差,但有一群坚守着本色的党员干部,不抛弃、不放弃,咬着牙坚守着职责。

  从1996年至2002年间,河池大化县9个乡群众分批移民安置到邕宁区新江镇,并租用当地村民6625亩土地作为生产用地,一直以来,因移民未能完全融入当地,且土地有限发展受到制约等原因,移民生活水平不高,住房也得不到妥善保障。移民安置问题成为邕宁区一个心病、一道暗伤。

  2014年起,邕宁区党委、政府下大力气整改大化移民安置问题。经多次调研审议,将原先的9个移民安置点整合为2个,分别为新乐村那贡安置点、团阳村白马安置点。

  邕宁区专门安排一名副区长主管移民安置项目,督促项目推进、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问题;由发改局联合新江镇组建移民项目工作组,派专人蹲点两个安置点,全程跟踪项目建设;新乐村和团阳村“两委”实时跟进项目建设,建立城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2015年12月,新乐村那贡坡安置点一期顺利建成,62户移民从今年1月开始陆续入住。韦凤美回忆起刚入住新安置房时,内心是喜忧参半的,“从原先破破烂烂的安置房搬到政府给我们建的新楼房里当然很高兴,但也担心,怕搬到这边也一样是穷。”

  韦凤美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当时的新乐村还是邕宁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服务意识和能力弱,凭什么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为改变新乐村软弱涣散局面,今年,由新乐村第一书记牵头抓总,“两委”班子痛定思痛,全面整改,聚焦集体经济弱、民主管理乱、服务保障差等核心问题,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突出思想改造,强化“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水平;结合精准扶贫各项攻坚任务,以问题倒逼责任落实,开展清单式整改,倒排时间,及时销号,力求标本兼治;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推行“党员一句话承诺”,唤醒党员意识,全力建设学习型、攻坚型、服务型党组织,在推动移民安置项目建设,帮助移民发展中发挥了坚强堡垒作用。

  新乐村委认识到,光让移民有房住是不够的,要脱贫致富有发展,必须有产业做保障。经多次考察、论证,新乐村形成了发展吴茱萸、葡萄、食用菌等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从而推进移民长远发展的思路。说干就干,村“两委”班子迅速组建了一支由村干部、生产队队长、带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组成的产业发展“先锋服务队”,由第一书记带领队员们赴河池市都安县高岭镇吴茱萸种植基地等市内外先进农业基地参观学习,组织成立“南宁市创丰种植合作社”,引导移民加入,发动全村群众种植吴茱萸700亩,每亩收益约8000元;请来自治区农科院专家进行葡萄种植技术指导,推动新乐村群众种植双季葡萄30亩,每亩收益约1.5万元;引进广西北部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免费提供食用菌包,带动10余户贫困户建棚栽培食用菌,建设规模近6000平方米。

  韦凤美也在自己家中腾出两间屋子栽培食用菌,预测年收益约2万元。“我真没想到,来到这里不到一年,房子和水电的问题解决了不说,连收入都比以前翻了一倍,明年我还要扩大规模。”韦凤美一改初来时的悲观,现在的她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

  在今年自治区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综合评定工作中,邕宁区在项目开工进度、项目用地落实、安置住房建设、项目投资进度、专项融资资金落实、搬迁入住进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连续几个月总得分排名全区第一。

  “板房精神”是绝不怕累的奉献

  逆水行舟就须用力撑起手中的竿。

  “我们都是扛着席子,背着行李下来的,把席子一铺,就变成了床。”邕宁区审计局的曹武钊指着那利村委会议室一角的地板告诉记者。

  为响应邕宁区“1+3”驻村工作号召,曹武钊和其他4名审计局的党员干部一起,从10月8日开始,自带行李驻扎在那楼镇那利村开展扶贫工作。通过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公开承诺、勇当先锋,他们白天到住房不稳固或不达标的贫困户家动员开展新扩建,帮助协调新建房屋水电安装等贫困户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晚上回村委开会讨论工作及整理完善台账,工作结束后直接住村委会议室。

  曹武钊曾参与邕宁区综合示范村建设,长期安扎项目现场,在板房里工作生活,对艰苦条件早已适应的他谈起这些天的住村仍深有感触,“村里的条件比以前住板房的条件更苦,因为没有床,我们直接睡地板,现在晚上又降温得厉害。”但再艰苦的环境曹武钊也觉得能够克服,“问题都不算什么,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攻克难关坚决完成任务,顺利帮助我们村还有贫困户脱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办公和居住条件下,工作组创造了那利村“逆袭”奇迹。早在今年9月10日,那利村在第一期邕宁扶贫攻坚“红黑榜”通报中上了“黑榜”,通过驻村工作组奋力攻坚,10月13日的第二期“红黑榜”通报中,那利村打了漂亮翻身仗,一跃进入“红榜”,成为各村的标杆。

  不怕苦,不怕累,邕宁区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时刻保持着一个合格共产党员“讲奉献,有作为”的精神操守。

  “板房精神”是绝不空谈的实干

  负重催人奋起,艰辛激发实干。

  在条件简陋、环境艰苦的板房中,广大党员干部直面压力、克难攻坚,依靠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邕宁的板房,如同物化的精神之源,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拼搏奋进、实干兴邕。

  由于身体原因,邕宁区工会原常务副主席李俊裕在今年5月的换届中被调整到科协担任主任科员。虽退居二线,也离开了埋头苦干多年的征地拆迁工作,但在扶贫工作中李俊裕始终坚守在一线,紧紧抓实结对帮扶的那旺村6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

  韦明存是李俊裕的帮扶对象之一。其与妻子智力有缺陷,两个孩子年幼,父亲年事已高,家中只有3.5亩水田和1.5亩山地,种的都是水稻、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作物。李俊裕深知要脱贫,贫困户自身必须要有发展,不能完全等靠要,“为了这户脱贫,我好多天都睡不好觉。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养猪最合适。”于是,李俊裕首先做通了韦明存的思想工作,帮他申请养猪产业扶持资金,并自掏腰包给了他500元支持他买了头母猪。尽管配种成功后母猪在5月底生了12头小猪崽,但由于韦明存不懂养猪技术,猪崽出生后不久便死了5头。李俊裕得知情况后,主动帮他请来兽医做技术指导……在李俊裕的帮助下,9月底韦明存的7头猪卖了1.04万元的好价钱,这让韦明存一家心里乐开了花。

  “以前我们在板房里面搞项目、在村里搞征地靠的就是‘干’,现在扶贫也一样。只要我们每个帮扶干部牢记职责和使命,实实在在、真心实意地去做,那我们城区的脱贫摘帽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李俊裕从容地说道。

  离那旺村不远的那文村,也有一位用自身实干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退休老党员。

  黄常瑛是邕宁区农林水利局的退休工人,是一个有着44年党龄的老党员。20多岁走出农村,在机关工作近40年,2014年退休后,他却毅然决然回到家乡那文村当农民。

  回村伊始,面对村民对他“退休不在城里享福,当农民不靠谱”的质疑和村民不愿参与土地流转的困局,黄常瑛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最终顺利流转了400亩土地,成立了常明生态农业合作社,建起了种植养殖基地。目前,基地种有200多亩黄金柑和火龙果,还有150亩的水塘,养了12万尾鱼、1万只鸭。

  看着基地一天天变化,越来越多村民将土地流转出来交给合作社规模经营,合作社也逐渐发展到现在的30多户,其中8户为贫困户,黄明品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年在广东打工,后由于妻子患病,不得不回来照顾家庭,“现在除了有租金,还能在合作社做工,每个月工资收入就有2500元,不用外出就能就业,照顾家庭方便多了。”现在合作社的长期工人有22人,多是村里的贫困户。合作社的组建,让像黄明品这样的家庭改变了以前单一收入来源,生活也有了更多变化。

  谈到那文未来的发展,黄常瑛充满了希望,“农村的发展需要的是创新思维,更需要实干精神。现在我们的年轻人觉得没希望不愿待在农村。我一个60多岁的老头,只想通过自己给大家做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希望,鼓励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搞发展,这样那文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板房精神”激发了邕宁负重前行的坚强品格和战斗力,也成为构筑邕宁精神高地的最好诠释。龙岗新区的热土上、八音之乡广阔的田野里、群众的心里,邕宁板房的灯一直亮着。不止步、不畏难、不放弃、不怕累、不空谈的“板房精神”,创造了一个个有力量、有温度的邕宁奋斗故事。未来,在推进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的路上,还将有更多邕宁奋斗故事不断上演……

编辑:杜佳徽


更多新闻马上拿起手机微信搜索
nnnews2008
关注365体育网址官方微信,小新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