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县·区·开发区  >  隆安县  >  那醉人村庄 > 正文

隆安县:“那”里话丰年

2016-05-16 07:00 来源:365体育网址-南宁日报 作者:365体育网址
 

隆安县大龙潭遗址发掘现场。

  

  隆安县大龙潭遗址发掘的石铲。

  

  专家调研隆安野生稻。

  

“那”文化旅游节上的农具展示。

  “那”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

 

  游人在定典农耕文化体验园赏花海。

  “那”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

  “那”乡稻浪飘香,风光美。

  365体育网址-南宁日报讯 “那”民俗展演、“那”农耕生态体验活动、“那”美食一条街、“那”名特优产品展销、“那”文化摄影展……5月12日至16日,2016年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在隆安县那桐镇举行。节日期间,十万游客相约隆安,共享“那”盛宴,共寻“那”之美,人山人海,空前热闹,游客商家都收获颇丰。

  “中国‘那’文化之乡”、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中国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广西唯一入选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随着这些荣誉先后花落隆安,“中国‘那’文化之乡”品牌形象迅速提升,“那”文化魅力灿烂绽放。

  挖掘探索

  “那”文化底蕴备受瞩目

  “哐啷,吱呀……”5月13日,隆安县植保站站长卢行尚两手推开野生稻保护基地围栏的大门,仿佛推开了隆安县原始野生稻久远的历史。只见围栏内,一丛丛野生稻生长正盛,一片片细长的叶子争着向天空舒展,放眼望去连片稻田大概有十亩,绿色盎然。卢行尚介绍,再过不到一个月,这些野生稻就该抽穗扬花了,到时野生稻的特征会更明显……

  在隆安县境内,专家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以该县为原产地的野生稻被列入优异品种的多达33种。为做好野生稻保护工作,隆安县积极与自治区农业厅、农科院对接,制定了《隆安县野生稻保护工作方案》,明确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总体目标和阶段任务、规划、部门责任等。实施野生稻保护核心区建设,制定了占地722亩的野生稻保护区初步规划。目前,已投入50万元对10多亩野生稻保护区进行征地,并建好保护围栏。与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抓好野生稻保护区繁育种植工作,为下一步申报建设“国家级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在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娅怀洞遗址科学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和农民工正在深达6米多的地下挖掘、寻找遗物。9个多月以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隆安县文管在这里进行科学考古发掘,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一幅史前人类的生活画面逐渐显露……

  据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娅怀洞遗址于2014年发现,面积100多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时代跨越新、旧石器时代。该遗址的发掘工作从2015年5月开始,发掘面积近15平方米,下挖深度6米多。前段时间考古人员对遗址被后人扰乱部分的堆积物进行了清理,发现了用火遗迹,出土了石器、人骨、兽骨等各类遗物约2万件。从目前发掘情况来看,娅怀洞遗址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众多,延续时间长,包含了新、旧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特别是石制品数量巨大,文化面貌独特,对于研究广西地区史前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为研究这一地区史前人类生业经济、复原古代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文物见证了隆安县的稻作文化。近年来,隆安县境内相继出土了大石铲、牙章、遗骨等古文物,比较典型的遗址有大龙潭遗址、谷红岭遗址等。据《文物》杂志1978年第9期刊载的“桂南出土石铲地点统计表”,收录大石铲出土的地点共60处,其中仅隆安县就有15处,占总数的25%。这表明在隆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用大石铲的居民已过着相对长久的定居生活,开启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稻作农业。

  此外,在“那”文化圈中,隆安县是“那”地名最密集的地区。如那久、那桐、那龙、那朗等,全县有122个自然村以“那”命名。很多风俗习惯与水稻息息相关。如满月礼、婚礼、寿礼、葬礼等,都与稻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流传已久的节日都与水稻有关,比较著名的节日有那桐“四月八”农具节、乔建“六月六”芒那节等,“那”文化已深深融入了隆安人的生活。

  传承保护

  “那”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醒狮贺节、求雨表演、千人祭稻神、祭拜农具、敬牛仪式……在“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期间一系列“那”味十足的传统民俗节目原汁原味地体现了“那”文化的精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稻神祭”是隆安传承了6000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隆安县和广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于2010年5月被自治区和南宁市列为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该县城厢镇江滨路的关帝大王庙被定为“稻神祭”传承基地。

  隆安县文化馆馆长韦蔚兰介绍,目前该县共有30多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渊源大多与“那”文化相关。如“那桐壮族农具节”“红良打铁技艺”“壮族亥日”和“稻神祭”(芒那节)等。

  为传承保护好“那”文化,近年来,隆安县始终把“那”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作为文化强县的重要内容来抓。主要以大型节庆、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本土艺术家进行创作、编排文艺节目,选用本地演员进行演出,确保原汁原味的“那”风情。先后出版了本土作家散文集《那之韵》,创作了《隆安四月八》等本土歌曲,编排了《那之韵》《娅王赐福》《那地娅》等10多个本土歌舞节目,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使“那”成为隆安最灿烂的文化符号。

  经营品牌

  “那”文化显现综合效益

  如果说“那”文化遗存记录的是隆安县农业的历史,那么定典屯就是农业文明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典范。

  “那”文化节期间,定典屯综合示范村以深厚的“那”文化底蕴为依托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项目,众多游客体验坐牛车、收割油菜、撒网捕鱼等农耕活动,大呼过瘾。去年以来,隆安县以生态乡村建设为契机,将定典屯综合示范村打造成为一个具有“那”文化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宜居村。该屯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成为该县“美丽乡村”的典范,日接待游客最多达到2万多人次。

  与此同时,该县依托“那”文化重点打造龙虎山及布泉河田园、更望湖等自然景区的周边村屯示范点,构建“建好一个新农村,带动一批农家乐,致富一方老百姓”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生态乡村与观光旅游同步发展。

  如今,伴随“那”文化魅力绽放,隆安生态旅游声名鹊起,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随着“那”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以隆安板栗、叮当鸡、桂西牛、黑山羊、罗非鱼等农牧渔特色产品为代表的“那”品牌,也纷纷畅销走红,有的还进军欧美等市场。

  千年 “那”文化,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的期待。(撰文:黄初艺  摄影:何宏生  统筹:杨孙山 )

编辑:庞丽娜


更多新闻马上拿起手机微信搜索
nnnews2008
关注365体育网址官方微信,小新等你哦~!